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跳至主要内容
从像素到感知——可扩展的三维传感器融合标注如何驱动新一代实体智能
October 29, 2025

物理智能背后的数据

每一台在工厂车间自主导航的机器人、每一辆能够识别行人的自动驾驶车辆,以及每一架能够降落在移动目标上的无人机,都依赖于同一个关键因素:高质量的标注数据。 然而,随着实体人工智能的不断复杂化,其数据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必须实时解析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惯性测量单元(IMU)和GPS传感器的输入信息。 这正是3D传感器融合标注变得至关重要的原因。

物理人工智能系统中的感知挑战

现代物理人工智能系统依赖于多模态感知——能够“看见”、感知并理解其所处环境。但它们采集的原始数据往往非常杂乱:

  • 每帧包含数百万点的激光雷达点云。
  • 雷达回波能够捕捉深度和速度,但无法获取物体形状。
  • 来自 RGB 或红外摄像头的视频流。
  • 需要进行时间对齐的惯性和 GPS 信号。

要将这些数据流整合为统一的数据集,需要一套融合流程以及具备 3D 几何、坐标系和传感器标定知识的专业团队。传统的二维框标注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为什么三维数据标注如此复杂且成本高昂

对 3D 数据进行标注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技术:

  • 3D 边界框和语义分割必须与传感器的标定矩阵精确对齐。
  • 多传感器之间的时间同步可确保帧数据代表同一时刻。
  • 遮挡处理与多帧跟踪可判断目标是重新出现还是移出视野。
  • 标注一致性和标注者间一致性(IAA)会直接影响模型表现。

由于这些挑战,许多公司在感知模型训练过程中会遇到瓶颈——产能有限、质量不高、周期较长。因此,他们会选择能够提供可扩展、可审计标注流程的企业级合作伙伴。

传感器融合标注——机器人数据标注的未来

传感器融合标注将多种模态的数据(激光雷达、雷达、视频)结合起来,构建对物理世界更丰富的表达。对于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车辆而言,这意味着:

  • 在光线较差或恶劣天气下,物体检测的准确性更高,深度与速度估算更精准。
  • 通过多传感器交叉验证输入,实现更稳健的场景理解。
  • 盲区更少,极端场景下的失效情况减少。

Uber AI 解决方案团队在自身出行应用和全球合作项目中,已用十年时间不断优化这一流程。

结论 — 从原始数据到现实世界的感知

物理人工智能的能力取决于用于训练其感知和行动的数据质量。通过将先进的传感器标注技术与全球化的人力网络和严格的质量体系相结合,Uber AI 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造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安全运行、值得信赖的机器人、车辆和机器。